小鐵在語言方面的發展,最近學會了叫爸爸、媽媽。(2/17 愛的發聲練習 - 算是會叫爸爸了吧?)
其他的發音,也都是從 ba 和 ma 這兩個音來擴展出去。
像是 "幫忙" ,他就會講 "忙~~" 。
"外婆" 就會講 "拔" 。
"阿嬤" 則是講 "罵"。
大部分都還是只講單音~~
另外還有巧虎布偶、牛哞哞布偶和我的腳毛,他都叫 "貓貓" XD
除了爸爸媽媽外,另外有個例外就是 "爺爺" 。小鐵居然可以發出 "亞牙~" (當然是讓老爹高興的要命 XD)
(沒有講話的照片,所以就貼一張今天去玩的相片 XD)
所以當他這兩天會發出 "這個" 時,我們真的超驚訝的!
因為這不是像叫爸爸媽媽一樣的方式,而是有目的的要這個東西,或是要問我們這是什麼。(音也和 ba, ma 完全不同)
真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呢! ^^
雖然我想要記錄下來,可以就卡在,這是可遇不可求的狀態下,他才會講出來。
但還好真不愧是鐵媽,就用了影片中的方法來引導小鐵講出來。
也才讓我們可以記錄下這重要的一刻 ^^
(另外小鐵一直在自己練習子音的發音,像是音標的 s 。也許哪天又會忽然蹦出一個詞吧 ^^")
參考到一篇:
http://www.kmuh.org.tw/www/kmcj/data/8802/4168.htm
是蠻久的文章,但是對照著小鐵的發展,還是讓我們恍然大悟呢 ^^"
(一)哭聲和愉悅聲:幾乎每一個新生兒都有發聲的能力,而父母對嬰兒不舒服時的哭聲及快樂時的愉悅聲有適當的反應,是鼓勵幼兒語言發展的第一步。
(二)牙牙學語:約在二至四個月左右開始出現,嬰幼兒會發出一些簡單但無意義的聲音。因此有時候父母親會回憶說「他很小的時候曾經會叫爸爸、媽媽,但是後來就不叫了」但此時只是嬰兒自我玩弄不預期且無意涵的發聲。失聽的嬰兒也有此一階段,但因聽不到自己的聲音回饋而日益減少發聲。
(三)社交性發聲:約五、六個月大,開始會利用不規則的聲音與外界溝通。
(四)語調練習:到了八個大,雖然聽不懂小傢伙的用詞,但已有頗似大人講話的語調。
(五)第一個字:通常是出現在十至十八個月大時,並且先有一般的理解能力後,才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話。
(六)呢喃兒語:十八個月大後,隨著肢體動作的成熟,幼兒可以配合著手腳功能一起玩聲音的遊戲,如:一面玩車、一面發叭!叭!。此時大概可利用十至二十個有意義的字來進行多方面的溝通。
(七)鸚鵡式學語:兩歲的幼兒開始重覆大人說的話,直至約兩歲半時逐漸消失。
(八)語言交談:鸚鵡式學語後減少後,幼兒開始與大人真正的對話,並隨著年齡的增加與經驗的累積,語言能力也急速增加,但由於字彙的缺乏,卻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,有時幼兒便出現發展性的口吃,但只要父母有耐心,同時使用簡短易懂的字眼和不疾不徐的說話速度,以輕鬆的態度面對,給予幼兒一個好的典範,一般來說,七歲以前講話不流利仍算是正常的範圍。
張貼留言